肉桂

藥名】:肉桂

【拼音】:ROUGUI


【英文名】:Cassia Bark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


【功效】:散寒止痛,補火助陽,暖脾胃,通血脈,殺蟲止痢。


【主治】: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性味歸經】:辛、甘,熱。 ①《本經》:“味辛,溫。”②《別錄》:“味甘辛,大熱,有小毒。”③《藥性論》:“味苦辛,無毒。”④《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入腎、脾、膀胱、心、肝經。 ①《珍珠囊》:“太陽經。”“足少陰經。”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肺、腎四經。”③《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厥陰血分。”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浸酒塗擦。


【用藥忌宜】:陰虛火旺,裡有實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別錄》:“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幹地黃,療吐逆。 ”②《藥對》:“忌石脂。 ” ③《本草經疏》:“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

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肺熱咳嗽,產後去血過多,及產後血虛發熱,小產後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一切溫病熱病頭痛口渴,陽症發斑發狂,小兒痧症腹痛作瀉,痘瘡血熱乾枯黑陷,婦人血熱經行先期,婦人陰虛內熱經閉,婦人陰虛寒熱往來,口若舌幹,婦人血熱經行作痛,男婦陰虛,內熱外寒,中暑瀉利暴注如火熱,一切滯下純血,由於心經伏熱,腸風下血,臟毒便血
,陽厥似陰,夢遺精滑,虛陽數舉,脫陰目盲等三十餘證,法並忌之。 ”④《本草通玄》:“忌見火。 ”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虛內燥、孕婦、產後血熱,四者禁用。 ”⑥《本草求真》:“精虧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

【藥物配伍】:1、忌生蔥、石脂,惡菊花、畏羊蹄草。 2、配附子,動靜結合,具有溫腎助陽的強大作用。主治腰髀痛楚,足痿軟,形寒無力,陽萎早洩,宮寒不孕。 2、配大黃,一寒一熱,即所謂寒熱相濟,陰陽調和,共收振脾陽通大便之功矣。 4、配黃連,一寒一熱,一陰一陽,相反相成,有瀉南補北,交通心腎之妙用,主治心腎不交,症見心悸怔忡,入夜尤甚,多夢失眠,心煩不安,難以入寐等症。 5、配麝香,主治胞宮瘀血阻滯,臨產胎死腹中,胞衣滯留難下,或寒凝血滯難產諸證。 6、配丁香,用治陰寒內盛,寒凝氣滯之腹痛。


【別名】:牡桂(《本經》)、紫桂(《藥性論》)、大桂(《唐本草》)、辣桂(《仁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 、玉桂(《本草求原》)。原植物肉桂又名:桂木(《山海經》)、梫、木桂(《爾雅》)、桂樹(《爾雅》郭璞注)、糠桂。藥材①官桂(《本草圖經》)又名:菌桂(《本經》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爾通、桂通、條桂。 ②企邊桂又名:清化桂。 ③板桂(《本草圖經》)又名:桂楠


【處方名】:肉桂、桂心、桂皮、紫油桂、肉桂末、肉桂粉、板桂、官桂、上肉桂、上官桂、炒官桂、牡桂、肉桂心、安桂、大安


【商品名】:官桂:又名上官桂、菌桂、箘桂、筒桂、桂爾通、桂通、油桂通、條桂、廣條桂,指肉桂中品質優良者。按李時珍的解釋,官桂“乃上等供官之桂”。


高山肉桂:進口肉桂中的野生品。


低山肉桂:進口肉桂中的栽培品。


企邊桂:又名清化桂、清化玉桂、清化肉桂。是越南北圻清化所產的野生桂。又分為高山企邊桂、低山企邊桂等規格。


板桂:又名桂楠、平板桂。為15年以上老肉桂樹的外皮。多壓成板狀,故名板桂。


廣肉桂:產於廣西廣東的肉桂。
安南肉桂:又名安肉桂、安桂。產於越南(舊稱安南)的肉桂。


黃瑤肉桂:又名黃瑤桂。產於大瑤山區的肉桂。


蒙自肉桂:又名蒙自桂。產於北圻與滇邊接近的孟山,因在蒙自出售,故名蒙自肉桂。


桂心:刮去栓皮,表面較平滑,紅棕色者,通稱桂心。


以上商品均以皮薄、含油多、香氣濃、味甜微辛、肉細、嚼之無渣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藥材主產於廣西、廣東、雲南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一般於8~10月間,選擇桂樹,按一定闊度剝取樹皮,加工成不同的規格,主要有下列幾種:①官桂:剝取栽培5 ~6年的幼樹乾皮和粗枝皮,曬1~2天后,捲成圓筒狀,陰乾。 ②企邊桂:剝取十餘年生的干皮,兩端削齊,夾在木製的凸凹板內,曬乾。 ③板桂:剝取老年桂樹的干皮,在離地30厘米處作環狀割口,將皮剝離,夾在桂夾內曬至九成乾時取出,縱橫堆疊,加壓,約1個月後即完全乾燥。至於“桂心”,即肉桂加工過程中檢下的邊條,除去栓皮者。各種肉桂商品均宜貯藏於乾燥陰涼處,或入錫盒內,密閉保存。


【拉丁名】:藥材Cortex Cinnamomi原植物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炮製方法】:1、揀淨雜質,刮去粗皮,用時打碎;2、或刮去粗皮,用溫開水浸潤片刻,切片,晾乾。 3、搗碎,磨粉,成品稱“肉桂粉”。


【考證】:出自《唐本草》,(《中藥大辭典》)、《神農本草經》(《中華藥海》)①陶弘景:“按《本經》惟有箘、牡二桂,而桂(一作'而無此桂')用體大同小異。今俗用便有三種,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入藥最多,……《經》雲:桂葉如柏葉、澤黑、皮黃、心赤。 ”②《唐本草》:“箘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葉中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入藥用。今惟出韶州。 ” “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也。此桂花、子與箘桂同,惟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肉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 ”“箘桂葉似柿葉,中有縱文三道,表裡無毛而光澤。牡桂葉長尺許。陶雲小桂,或言其葉小者。陶引《經》雲,葉似柏葉,殊不相類,不知此言從何所出。今按桂有二種,惟皮稍不同,若箘桂老皮堅板無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及二、三重者,或名箘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木桂,亦名大桂,得人參等良。本是箘桂,剩出單桂條,陶為深誤也。 ”③《本草拾遺》:“箘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並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嶺,因桂為名,今之所生,不離此郡。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惟柳、象州最多。味即辛烈,皮又厚堅,厚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為一色,以厚嫩者為一色,嫩即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卷者,即箘桂也,以嫩而易卷。古方有筒桂,字似箘字,後人誤而書之,習而成俗,至於書傳,亦復因循。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錯,取其近裡,辛而有味。 ”④《本草圖經》:“今嶺南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者。舊說箘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所謂筒桂也。筒、箘字近,或傳寫之誤耳。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氣如木蘭,味亦相類,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謂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謂板桂,疑是此也。今觀賓、宜、韶、欽諸州所圖上者,種類亦各不同,然皆題曰桂,無復別名。 ”⑤《綱目》:“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別錄》不當重出,今並為一。 ”“桂有數種,以今參訪:牡桂葉長如枇杷葉,堅硬有毛及鋸齒,其花白色,其皮多脂。箘桂葉如柿葉而尖狹光淨,有三縱文而無鋸齒,其花有黃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貨,皆此二桂。但以卷者為箘桂,半卷及板者為牡桂,即自明白。蘇恭所說,正合醫家見今用者,陳藏器、陳承斷菌。牡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复似單字桂為葉似柏者,亦非也。柏葉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蘇恭所說稍明。亦不當以欽州者為單字之桂也。 ”“桂,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內外皮者,即為桂心。 ”“牡桂,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為桂枝。枝之嫩小者為柳桂。 ”⑥《本經》有牡桂、箘桂,《名醫別錄》又另立“桂”條。《本草綱目》認為桂即牡桂,並將兩者合為一條。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見牡桂、肉桂為同一物。至於箘桂,陶弘景稱其“正圓如竹”,《圖經》稱:“樹皮青黃,薄卷若筒,亦名筒桂”。據此,箘桂當即今之官桂。


【生藥材鑑定】:①官桂,呈半槽狀或圓筒形,長約40厘米,寬約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細皺紋及小裂紋,皮孔橢圓形,偶有凸起橫紋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較平滑,紅棕色,通稱“桂心”。內表面暗紅棕色,顆粒狀。質硬而脆,斷面紫紅色或棕紅色,可見淺色石細胞群,斷續成環狀。氣芳香,味甜辛。 ②企邊桂,呈長片狀,左右兩邊向內捲曲,中央略向下凹,長40~50厘米,寬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內表面紅棕色,用指甲刻劃時則現棕色油紋。香氣濃烈,其它與官桂相似。 ③板桂,呈板片狀,通常長30~40厘米,寬5~12厘米,厚約4毫米,兩端切面較粗糙。以上均以皮細肉厚,斷面紫紅色,油性大,香氣濃,味甜微辛,嚼之無渣者為佳。顯微鑑定:樹皮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壁稍厚,最內1列木栓細胞的外壁特厚,木化。皮層較寬厚,散有石細胞、油細胞及粘液細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群,排列成近於連續的環層,石細胞外壁較薄,石細胞層外側時有纖維束伴著。韌皮部約佔皮厚的1/2,射線寬1-2列細胞;韌皮纖維常單個稀疏散在;油細胞隨處可見,較韌皮薄壁細胞稍大;有粘液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有澱粉粒;有的含細小草酸鈣針晶,尤以射線細胞中較多。粉末:紅棕色。 ①纖維多單個散在,長梭形,平直或波狀彎曲,長195-920μm,直徑24- 50μm,壁極厚,木化,紋孔不明顯。 ②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多角形,直徑32-88μm,有的壁一邊薄,少數胞腔內含草酸鈣針晶。 ③油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5-108μm,含淺黃色油滴。 ④草酸鈣針晶細小,長至43μm,成束或零星散在,於射線細胞中尤多,也有成細桿狀,少數呈長方片狀,寬至6μm。 ⑤木栓細胞壁木化,一邊較薄,有紋孔。此外,有紅棕色薄壁細胞、澱粉粒、片狀草酸鈣結晶等。


【中藥化學成分】:皮含揮髮油(稱桂皮油)1~2%,主要成分為桂皮醛(Cinnamaldehyde)75~90%,並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本品不含丁香油酚,尚含粘液、鞣質等。含揮髮油1%-2%,油中主成分桂皮醛(cinnamyl aldehyde)75%-95%,少量桂皮乙酸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苯丙酸乙酯;另含二萜類化合物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無水桂二萜醇(anhydrocinnzeylanol)、乙酰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肉桂萜醇(cinncassiol A,B,C1,C2,C3 ,D1,D2,D3,D4)及其葡萄糖甙。另有報導,廣西玉林產桂皮,揮髮油含量為5.86%,尚含香豆精、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β-谷甾醇、膽鹼、原兒茶酸、香草酸(vanillic acid)、微量丁香酸(syringic acid )和D-葡萄糖。並含鈣、鎂、鐵、矽、鈉、鋁、鋇、錳、鈦、鋅、鍶、鉻、鎳、銅、鋯、銀等元素。


【中藥化學鑑定】:(1)取本品粉末少許,加氯仿振搖後,吸取氯仿液2滴於載玻片,待乾,再滴加10%的鹽酸苯肼液1滴,加蓋玻片鏡檢,可見桂皮醛苯腙桿狀結晶。 (2)薄層層析: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振搖,冷浸20min,濾過,濾液作供試液;另取桂皮醛乙醇溶液作對照。吸取供試液2-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在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展開後,噴0.1% 2,4-二硝基苯肼試液。桂皮醛顯桔黃色。


http://blog.udn.com/kpk201129/37644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牛角麵包&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