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管、氣切病難回天




【聯合報/記者紀文禮/整理;諮詢/埔里基督教醫院長期照護中心主任詹弘廷】


「你們要有心理準備,決定要不要插管。」急診室或病房裡,這是常見的醫病對話。到底插管是什麼?氣切很可怕嗎?面對這些似懂非懂的專業術語,病人家屬常是從親友處得知一些未必正確的經驗與觀念:「管子一插就拿不起來了」、「千萬不要氣切!」,到底這些醫療行為有沒有必要?何時該做?


認識插管


「插管」正式名稱是「氣管內插管」,是把一根稱作「人工氣道」的氣管內管,由口腔或鼻腔伸入,穿過喉嚨與聲門進入氣管深處。通常是一種緊急處置,當病人呼吸困難,進行急救時,通常會先以插管連接呼吸器,以爭取時效。


認識氣切


「氣切」是「氣管切開術」的簡稱,是從喉頸部作氣管切開後,放置氣切套管的外科手術,以建立一個與外界連接的人工呼吸道。當需要長期使用呼吸器,或自咳能力差、而呼吸道又有大量痰液無法清除的病患,會建議氣切以利後續照顧。


插管或氣切的目的


兩者的目的都是要建立人工呼吸道,也都可外接呼吸器或作為抽痰的管道。使用呼吸器輔助呼吸,是要解決病人呼吸困難、微弱甚至沒有呼吸,以及氧氣不足、呼吸衰竭等問題,氣切和插管都不是治療疾病,而是建立人工氣道,維持呼吸道暢通的方法。


何種狀況 需要執行?


使用時機:


1.各種原因導致的呼吸衰竭、需心肺復甦及氣管內麻醉者。
2.
需加壓給氧者。
3.
需防止嘔吐物、分泌物流入氣管及隨時吸除分泌物者。
4.
氣道堵塞的搶救。
5.
搶救新生兒窒息等。


適應症:


1.昏迷病人保護呼吸道。
2.
提供呼吸衰竭病人理想氧氣濃度。
3.
呼吸速率超過每分鐘30次,或動用輔助呼吸器的病人。
4.
肺積水和肺炎、痰多,須抽吸的病人。


選擇哪一種:


當病人呼吸衰竭,需使用侵入性呼吸器輔助呼吸時,就必須先建立人工氣道,插管對需緊急建立人工呼吸道者,是最迅速簡單的方法。


但如果患者有上呼吸道阻塞情形時,就不適用插管,應採緊急氣管切開術。另外,當病患有上呼吸道腫脹、狹窄,如腫瘤阻塞,需長期使用呼吸器,無法自咳清痰,醫師都會建議氣切,以利後續照顧。


脫離呼吸器
術後5天學自主呼吸 傷口10天會自動癒合


不少民眾忌諱氣切,總將氣切與瀕臨死亡劃上等號,其實氣切只是一種暢通呼吸道的方式,並不是治療疾病,甚至妥善照顧後,患者仍有機會移除氣切管。除非是腦幹中風已無法自行呼吸的病患,否則都能在術後5天訓練自我呼吸。


許永隆估計,訓練復健過程約3個月,就可移除氣切管,且傷口710天後即可自動癒合。


整體而言,氣切可讓無法短時間拔除呼吸器的病患更加舒適,更可減少病患長期住院的感染風險;林洧呈說,對於已度過危險期的病患而言,氣切不僅讓病患更加舒服,也更容易脫離呼吸器進而開口說話。


氣切鈕釦 協助發聲、改善衛生


氣切管針對患者需求有不同設計。氣切患者無法說話是因氣切管擋住呼吸通道,現在氣切管有單向閥,可控制空氣只進不出,患者就可開口說話。「氣切鈕扣」的設計也改善衛生問題,只要鈕扣關起來,患者就可說話;抽痰清潔時,再打開鈕扣即可。


林洧呈說,氣管就像一條排水溝,氣切鈕扣則是水溝蓋,平常蓋著,有清潔需求再打開即可。


如何執行?


氣切:


氣管切開術是在頸部氣管第一、二或三、四氣管軟骨之間,切開一小洞,插入約34公分的「氣切管」,又分為「經皮氣管切開術」及「傳統氣管切開術」兩種,前者優點為手術及麻醉時間短、傷口較小術後傷口感染率較低,但若無氣管鏡引導,可能會導致氣管前後壁損傷破裂,需要相當經驗的醫師才能順利完成


氣切優缺點


1. 優點:病人所需花費的「呼吸功」較「插管」少,早期氣切脫離呼吸器的成功率也較高。病人自行移除痰液較插管容易,不會像插管須藉由外力抽吸痰液,而增加病人疼痛度,氣切病人仍可由口腔進食。


2. 缺點:需外科手術,凝血功能不佳患者,風險較高


「不行了」才氣切?觀念要修正!


Q、老年病患適合插管或氣切嗎?


A、通常插管或氣切,和年紀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看患者本身的體能狀況。


一般需要作插管或氣切的,都是呼吸衰竭,如果是因肺炎或心臟衰竭合併的肺水腫造成的呼吸衰竭,即使是年紀大的人,只要把這些疾病治好,呼吸衰竭就可以獲得改善,也就可以把插管拔掉。


當然年紀愈大,體能愈差,多發性合併的疾病愈多。像高血壓、糖尿病或阿茲海默症等慢性病,都可能造成呼吸衰竭,而這些疾病以老年人較多。


插管和氣切不同,一般醫師不會馬上就建議病人作氣切,除非他需要長期使用呼吸器,或有上呼吸道阻塞或腫瘤,才有需要。像有的人被蜂叮了,呼吸道水腫,需要緊急作氣切,否則無法呼吸,那就需要馬上氣切。這些都跟年紀沒有絕對關係。


Q、病患和家屬對插管與氣切,易有那些 擔心、誤解?


A、其實氣切可以使意識清醒的病人,方便對話和進食,也能使口腔保持清潔,減少感染;不會像插管,常會流出口水。病人不必在嘴巴裡擺進一條管子,可以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只是氣切「造口」時,要在頸部切出一個洞,家屬常會覺得,在病人身上挖出一個洞,以後該怎麼辦?萬一去世後,還留有一個洞,感覺很不好,這種疑慮在鄉下的醫院比較常見。其實氣切的造口,通常約十天就會癒合


病患家屬大都會認為,病人的病情惡化了才要做氣切,好像病人已無法自主呼吸了,加上病人的恐懼與排斥,都會使家屬和病患對氣切感到害怕。


家屬面對要「救到底」還是「放棄醫療」,各種因素影響下,常會造成很複雜的情緒。


Q、插管或氣切後,會否終生難言?終生依賴拔不下來?


A、如果引發呼吸衰竭的病因還在,就不能急著拔除插管,否則狀況不好,要再次插管,具有危險性,病人也較痛苦。其實,不必擔心終生要插管的問題,而是要留意病人呼吸、咳痰等狀況有無改善。


長期插管的病人,易造成口腔黏膜潰瘍或痰抽不乾淨等問題。如果病人需插管三星期以上,醫師會建議做氣切手術。


氣切常被家屬誤認為是「病情惡化」或「一輩子依賴呼吸器」的同義詞,事實上,氣切可以改善病人喘的感覺和呼吸費力的情形,可以更方便照顧,並不會改變疾病的病程。


通常老人有失智或肌肉縮症等問題,無法自行咳痰時,需要靠抽痰來解決呼吸道的問題,長期氣切的可能性較高。若是可逆性的疾病,如肺部疾病的病患,只要肺疾改善,可自行呼吸、咳痰時,氣切管是可以拿掉的,傷口也會很快癒合,不必擔心終生依賴的問題。


Q、如果插管後,還需要氣切,病人、家屬如何作心理適應?


A、通常插管一陣子之後,若無法拔除,醫師就會建議作氣切,就是在氣管切一個洞,接上管子,可以接呼吸器或方便抽痰,免去每回插管時,管子穿過喉頭,感覺很不舒服。


如果插管一段時間後,醫師建議氣切,這樣的過程其實可以讓病人感到較舒適,也比較有生活品質。只是病人會以為,自己的病症日益嚴重,才需要在頸部打一個洞。


或許進行氣切,家屬會感到心疼,但在醫療上這是必要的,有些年紀較大的腦中風病人,作氣切接呼吸器,只要定時抽痰,注意不要引起併發症,生命可以維持好長一段;若不氣切,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呼吸衰竭。對老人和慢性病患,插管和氣切都是呼吸治療必然過程,家屬要幫病人做好心理建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牛角麵包&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