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冬日為國曆11月8日,意味著冬季即將來臨。冬季是寒冷的季節,中醫講「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之中,冬天有陽氣潛藏的特性,以幫助精氣的充養和積聚,使得來年不易生病,這也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道理。


所以從立冬一直到隔年立春,適當吃些溫性、熱性的食物,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除了補充體內陽氣,以抵禦寒氣入侵外,更深一層來說,也有延年益壽之功。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坑」,但不是胡亂進補,而是要依體質的不同,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熱之」和「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選擇合宜的藥膳來進補。


◎一般而言,中醫將體質大致分為:


●氣虛:主要表現有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說話聲音低微、一動就易出汗、頭暈、目眩、脈弱無力等。


常用的補氣藥有:黨參、西洋參、黃耆、山藥、紅棗、炙甘草等。


●血虛:主要表現有臉色蒼白或萎黃、指甲淡白、頭暈眼花、手腳發麻、心悸、失眠、視力減退、脈細等。


常用的補血藥有:當歸、阿膠、地黃、芍藥、雞血藤、桂圓等。


●陽虛:主要表現有畏寒喜暖、臉色晃白、手腳冰冷、口淡無味、大便稀溏、小便頻數而清長、性功能衰退、脈虛弱等。


常用的補陽藥有:鹿茸、淫羊藿、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韭菜子、核桃、菟絲子、沙苑子等。


●陰虛:主要表現有形體消瘦、手心腳心發熱、低熱盜汗、午後臉頰潮紅、口乾、眼睛乾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細數等。


常用的補陰藥有:沙參、玉竹、麥門冬、百合、枸杞、黃精、白木耳等。


建議以十全大補湯(黨參3錢、白朮3錢、茯苓3錢、炙甘草1錢、當歸2錢、川芎1錢、半生地黃3錢、白芍2錢、黃耆3錢、肉桂1錢、紅棗5粒)為主,再視個人體質屬性,斟酌加減藥味;不過因個別體質不同,最好還是先詢問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新北市御安堂中醫診所院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牛角麵包&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