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服用都有講究 中藥雙向調節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8/04 00:07"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http://herb-tw.com/viewtopic.php?f=10&t=34460
中藥常有雙向調節作用。中醫師羅明宇指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如傳統方五苓散即具有明顯的雙向調節作用,腹瀉患者服用可發揮健脾止瀉的功能;便秘時服用則能助化氣布津,改善便秘。

不少天然藥物有雙向調節功能,羅醫師指出,雙向調節是在臟腑功能不足時有刺激興奮的功效;功能亢進時能抑制之,與很多單一化學結構式合成藥物的單向功能不同。

中醫認為健康的關鍵在於維持陰陽平和協調,醫師指出,例如免疫功能亢進與紊亂者拼命加強抵抗力,效果適得其反。亢進或低下的免疫易致疾病叢生。例如紅斑性狼瘡發作與免疫紊亂有關,並非免疫力不足,不適合一味加強免疫力。免疫系統「平和」代表功能不過亢也不過低,不會紊亂地攻擊自身細胞;也不會過於低下而無法抵禦外來致病因子。

傳統中醫對藥材煎煮,甚至服用方法都頗講究。羅明宇指出,中藥採先煎、後下等不同煎煮法及不同服用法(如熱飲,涼服),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常用於治療傷風感冒的方劑如桂枝湯,中醫還建議服藥後啜飲熱稀粥,以助藥力,加強發汗效果。

羅明宇指出,煎煮大黃時如果先煎,大黃瀉素受破壞較大,瀉下作用就顯得緩和;後下(快起鍋前再放入),大黃瀉素受破壞較小,自然瀉下作用較強,在現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中已獲證實。

另如大黃黃連瀉心湯還須用麻沸湯浸泡,若加入附子成為附子瀉心湯時,附子須分開煮而取汁,增加辛熱溫陽作用並減輕其毒性,可見中藥煎煮的技巧有許多細節。

中醫師多建議煎煮中藥前最好先浸泡,並留意個別藥材的煎煮方法,才能發揮藥效。中藥為了保存方便大都先曬乾,煎煮前最好先以溫水泡半小時軟化藥材,有利成分釋出;液面要超過略壓平的飲片達2指幅。有效成分易揮發藥物,起鍋前5分鐘再放入煎煮。

有些膠質多藥材如阿膠,不適合清洗浸泡或與其他藥材一起煮,須溶化後放入煎好的溫熱藥汁中才可服,與其他藥材同煮很容易燒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牛角麵包&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