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前期病變 --- 子宮頸上皮內腫瘤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陽明大學講師 教育部部訂講師 鄢源貴


簡介


    子宮頸癌是我國婦女癌症的首位,每年約有2,800的新病例。由於子宮頸癌發生前有所謂的癌前期病變,即細胞化生不良(dysplasia),或稱子宮頸上皮上皮內腫瘤(C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或稱鱗狀上皮內細胞病變(SIL, squamous cell intraepithelial lesion),因此有機會在變成癌症之前,可以藉由抹片、陰道鏡、切片等方法早期診斷出來,接受簡單的治療,就有很好的預後。如果每年定期做抹片,更是在零期癌(原位癌)之前就可發現。抹片是收集子宮頸剝落的上皮細胞檢驗,有不正常細胞時,需接受陰道鏡及小切片檢查,只有切片才能真正診斷子宮頸病變。有時小切片無法確定診斷時,可能需要圓錐大切片進一步確定。


分類


  子宮頸上皮細胞發生變化成為腫瘤細胞時稱為化生不良。嚴重程度可區分如下:




  • 輕度化生不良(輕度子宮頸上皮內腫瘤 CIN1): 腫瘤細胞長在上皮的內1/3厚度



  • 中度化生不良(中度子宮頸上皮內腫瘤CIN2): 腫瘤細胞達內2/3的厚度



  • 重度化生不良(重度子宮頸上皮內腫瘤CIN3): 腫瘤細胞達2/3以上的厚度。



  • 原位癌(CIS): 整個上皮已全為腫瘤細胞所取代,目前已逐漸不再使用,一併歸為重度子宮頸上皮內腫瘤。



   另外一九八八年美國訂的名稱叫做「鱗狀上皮內病變」(SIL),又分成低度(LSIL)和高度(HSIL)兩種,前者包括人類乳突病毒感染(HPVI)以及CIN1,後者則包括了CIN2及CIN3。這些都是癌前期的病變,不是真正的癌症,若腫瘤細胞穿過基底膜侵入皮下組織,才是真正的子宮頸癌。


治療




  •  一般CINⅠ是比較良性,大部分會自然恢復正常,CIN2和CIN3事實上並不易完全區分,而且同樣容易惡化,都需要比較積極的治療。



  • 輕度子宮頸上皮內腫瘤 (CIN 1)和人類乳突病毒感染(HPVI),即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此類病灶有57%會自然恢復正常,不需進一步處理,而以抹片作為追蹤,每三個月至六個月做一次,必要時再做陰道鏡。可以選擇定期追蹤,或可做人類乳突病毒檢查(HPV typing),如有高度致癌病毒感染的話,才做子宮頸錐形切除或者是線圈電切術(LEEP)。也有人主張直接給予雷射、冷凍、電燒。LEEP是用一個線圈狀的金屬,通電後將變性區做個小小的全面切除,只需兩、三分鐘即可完成,切除比較淺層的子宮頸組織,但仍涵蓋了容易長癌的整個變性區,出血少,又不影響日後懷孕。



  • 中度及重度子宮頸上皮內腫瘤(CIN2、CIN3),即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
    應該進一步做子宮頸圓錐大切片,一方面是治療也是診斷,因為小切片可能未切到最嚴重的地方。CIN2、CIN3界限並不是非常分明的,應同等看待,一般施行治療性的子宮頸圓錐切除手術即可,可用傳統子宮頸錐形切除(conization)或新型線圈電切術( LEEP)做錐形切除。除非有其他的婦科疾病需要,全子宮切除並無特別幫助。如果切下組織的邊緣乾淨,以後追蹤即可。日後若無法乖乖追蹤檢查的,子宮切除會是較好的選擇。如果切片的邊緣還有異常細胞,若仍考慮生小孩,可再做一個更大範圍的切片,看結果如何再做定奪;如不再生育,子宮切除是個明智的抉擇。



  • 另外較少見的零期腺癌(AIS):由於病灶大多位在子宮頸內口,錐形切除較無法完全切乾淨,一般以子宮切除較安全,但尚未完成生育任務,可以採用大切片加子宮內頸搔刮,若都沒問題,就可以追蹤。



結語


  由正常演變成CINⅠ約是1-2年的時間,變成CINⅢ 則約五年。至於變成癌的機率,CINⅠ只有1%,CINⅡ為5%左右,CINⅢ約為15%。大多是由CIN1→2→3→癌的循序漸進式的變化,但也有跳躍式前進的可能,所以定期抹片檢查是預防子宮頸癌的不二法門,如果發現癌症前期病變,經適當的處理方法,預後十分良好,不論只做子宮頸錐形切除,或單純子宮切除,只要病變區已切去,邊緣沒有異常細胞,則治癒率都趨近百分之百;而即使發現復發,大多數也都只是癌前病變,預後仍十分良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牛角麵包&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