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血小板細菌篩檢,提昇用血安全






按此列印 張貼者:系統管理者 瀏覽人次:3010 張貼時間:2006-10-31 15:33:48




病患因為輸血而發生死亡,發生率大約十萬之一,最常見有四種原因:第一是因為用血者與捐血者的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反應,大約佔 50 %;第二是因為輸用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而引起的急性肝炎,大約佔 20 %;第三是因為輸用大量的血液或病患本身的心臟功能較差而引起的急性肺水腫,大約佔 9 %;第四是因為輸用含有細菌的血液成品而引起的敗血症,大約佔 7 %。其中第一種及第三種原因的預防,通常必須靠醫院工作同仁的努力與加強,並不是捐血中心能力所及。針對第二種原因的預防,捐血中心早已經對捐血者所捐的每一袋血液做肝功能、B 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C 型肝炎病毒抗體的篩檢,這已經使輸血引起肝炎的比率大大的降低;但是捐血中心仍不以此自滿,仍然想更進一步的針對愛滋病毒、B 型肝炎病毒、C 型肝炎病毒以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做核酸試驗的篩檢,如此可以縮短遭受病毒感染空窗期的期間,更加降低輸血引起肝炎的機率;但是,目前礙於經費的問題,這項檢查還無法實施。
輸血引起敗血症是一項比較難以克服的問題,一般而言,存在細菌的血液成品,如果輸入病患體內,就可能會引起敗血症、甚至引起病患死亡。在血液成品中,血漿存放於零下20度,細菌不太可能生長;紅血球存放於1-6度,除了少數可以在低溫生長的細菌外,一般的細菌也不太可能生長。因此,因為輸用這二種血液成品而引起敗血症的機率較低。但是血小板存在於 20-24 度的室溫,非常適合細菌生長,一旦血小板內存在少量的細菌,細菌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繁殖到對生命具有殺傷力的數目;因此輸血引起敗血症通常是因為輸用含有細菌的血小板而引起。因為輸用含有細菌的血小板可能引起病患死亡,因此,有些國家已經針對血小板做全面性的細菌篩檢,以降低輸血引起敗血症的機率。
血小板可以分為傳統血小板及分離術血小板。一般而言,一袋分離術血小板的血小板數目大約是傳統血小板的12倍。就醫療而言,大部分的病人需要一次輸用一袋的「分離術血小板」或是12袋的「傳統血小板」。血小板所以會被細菌污染,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在捐血的時候,血袋上的針頭被附著於捐血者皮膚上的細菌污染所致。因此,就理論而言,輸用血小板引起敗血症的機率,分離術血小板是傳統血小板的十二分之一,這是輸用分離術血小板優於輸用傳統血小板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國家,早已經捨棄傳統血小板,而全面採用更安全的分離術血小板。
自明(96)年開始,台灣血液基金會所屬六個捐血中心將針對分離術血小板做全面性的細菌篩檢,相信這將會更加提升用血的安全,也讓需要輸用血小板的病患更加安心。也期待有那麼一天,台灣能夠比照國外,捨棄傳統血小板而全面採用而安全的分離術血小板;如果再配合目前將要全面性實施的細菌篩選,將能夠使輸血引起敗血症的機率降到最低。
(本文作者/台南捐血中心醫師張進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牛角麵包&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