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黃振翹長期致力於中醫血液病臨床工作,在血液病出血病證診治方面有獨特的经驗。選擇黃振翹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三個有效病案,分析其病機、治法及用藥特點如下:出血紫癜以肝火伤絡為標,熱在血分,火伤血絡;虛勞血證以脾腎虧损為本,熱伏血分,瘀血阻絡,本虛標實。治療首先辨明臟腑病位,分清虛實、氣火盛衰,治療原則:出血紫斑,泻火治標以制肝木,兼顧治血,虚勞血證脾腎同治,調水火氣血陰陽。難治性ITP以陰精虧虛、里有瘀熱為病機特點,采用分階段治療,調治肝、脾、腎三臟。

【關鍵詞】 黃振翹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名醫經驗

  黃振翹教授是全国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研究班導師,長期致力於中醫血液病臨床工作,在血液病出血病證诊治方面有獨特的經驗。筆者在跟師工作期間親歷導师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收效顯著,治療難治性ITP從肝、脾、腎調治,也有較好療效。下面分析黃振翹教授治疗本病的三個有效病案的病機、治法及用藥特點。

  病例一:出血紫癜案

  周××,女,35歲,2002年4月12日初诊,反復皮膚瘀點瘀斑1年。经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確診为ITP,發病初期用激素治療,血小板上升,但不能維持,後血小板降為30×109/L,故來求中醫治療。刻下:皮膚瘀斑,夜寐不安,耳鳴,大便不暢,舌紫紅,脈弦數。證屬脾腎虧損,氣火失调,風木內動,傷及血絡。治擬健脾補腎,調治氣血,清泄肝木。藥用:太子參15g,黨參10g,白術10g,旱蓮草15g,茜草根15g,生白芍10g,生地15g,水牛角30g(先煎),蘇梗5g,生槐花30g,幹茅根30g,炙甘草5g,茯苓12g,陳皮5g。

二診:服用兩周,皮膚紫癜未再新發,夜寐欠安,耳鳴依然,大便略暢,舌紫紅而幹,脈弦滑數。再守前法治療共二月余,並逐漸撤減激素。

三诊:血小板上升至99×109/L,乏力,皮膚無瘀斑,舌紫紅胖而幹,脈弦滑數。治拟補脾腎為主,兼清泄肝木。藥用:黨參15g,生黃芪15g,淮山藥15g,熟地15g,當歸15g,枸杞子15g,山萸肉10g,炒杜仲15g,炙甘草10g,生牡蠣15g(先煎),炒黃芩15g,炒黃柏10g。本方治療三月,血小板維持70×109/L~100×109/L,隨訪半年,病情穩定。

  按:ITP属於中醫“血證”範畴。《景嶽全書》歸納出血原因為火、氣兩個方面,指出:“蓋動者多由於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则血無以存。”[1]清代《血證论》提出氣血水火理論,认為氣血水火之間心生火,腎生水,水火失調,其樞在脾。[2]黃教授认為本案為氣火失調,陰陽不和,所累及臟腑主要是肝、脾、肾。風熱之火邪外襲之後,損傷血络引起出血,內有伏热,肝火偏旺,熱在血分,風動出血,表現紫癜反復發作。火邪上扰,發為耳鳴,此乃實火。然久病見舌紫紅而幹,乃血虚陰虧,為脾腎陰虛,肝木失其濡養,陰精虧虛,不能制火,而見虛火,氣與火不相立,气虛生內火,內火耗氣,表現气火失調。初治因火盛木旺,伏熱傷陰,擬瀉火涼血,健脾養陰,

選用水牛角、生地、槐花、茜草、茅根涼血瀉火,

太子參、黨参、白術、旱蓮草、白芍健脾養陰,

蘇梗、甘草、陈皮和胃調中。出血已止,耳鳴,大便略暢,舌紫紅胖而干,脈弦滑數。脾腎虧虛為主,内有伏熱,治虛不離調补精氣以生血,健脾補腎兼清伏熱,選大補元煎,加黃芩、黄柏清伏熱,牡蠣平熄肝木。

  病例二:虛勞血證案

  高××,男,70歲,2003年4月17日初诊,腰酸乏力2年余。2000年10月發現血小板減少,當时為10×109/L,骨髓象:巨核細胞增生伴产血小板型巨核細胞(产板巨)減少,血清血小板相關抗體(PAIgG)219ng/107PL,診斷为ITP。外院曾用激素、長春新堿治療,血小板未見升高,血小板11×109/L。刻下:腰酸乏力,心悸,無明显出血癥狀,大便溏薄,日行3次,舌淡紅,苔薄黃膩,脈弦結代。證屬脾腎陽虛,血瘀熱伏。治擬健脾温腎,益氣化瘀,調中化濕。處方:黨參30g,生黃芪15g,炙黃芪15g,淮山藥15g,熟地15g,當歸15g,枸杞子15g,山萸肉10g,炒杜仲15g,炙甘草10g,補骨脂12g,仙靈脾20g,川牛膝15g,鸡血藤15g,丹參15g,仙茅15g,蒲公英30g,佛手10g,菟絲子15g,仙鶴草30g,茯苓15g,藿香5g,肉桂3g。

二诊:藥後腰酸乏力減轻,頭暈心悸,夜寐欠安,舌淡紅,苔薄黃膩,脈弦結代。治擬原法,兼以平肝熄風。原方加生牡蠣30g(先煎),天麻15g,續服。

三診:大便溏薄,舌苔黃膩,加溫肾苦泄清利藥,原方加巴戟肉12g,黃連3g,黃芩10g。治療3月,血小板逐漸上升至54×109/L。

  按:本例為老年男性,病程2年余,久虛不復而成虛勞,血小板減少而出血,故归屬於虛勞血證。患者已古稀之年,“腰者,腎之府”,腎精亏虛,病延經年,久病入絡,瘀血內阻,裏熱內伏,病本脾腎陽虛,氣血不化。故運用大补元煎、二仙湯加味,健脾益腎填精,補益氣血化瘀,燮理阴陽,並伍以滋養肝腎,交通心腎之品。瘀熱耗其陰精,日久陰損及阳,氣血不生。故治療以健脾補腎、益氣養血法,

配合活血化瘀之品牛膝、雞血藤、丹參,疏通氣血,祛瘀生新,出現脾虛生湿,舌苔黃膩,則溫腎與苦泄配合,有助生血。

轉貼于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病例三:出血肌衄案

  徐××,女,45歲,2002年10月14日初診,皮膚瘀斑瘀點1年。患者素日月經量多,淋漓不凈,2001年8月出現皮肤紫癜,血小板減少,診斷為ITP。予强的松治療半年,血小板仍處較低水平,故行脾切除術,術後不久血小板再次下降,就診时血小板僅12×109/L,血紅蛋白82g/L。刻下:皮膚瘀斑瘀點密集,色紫紅,月經量多,淋漓不净,面色萎黃,舌紫紅,脈細數。證屬氣火熱盛,血絡受損,火灼血成瘀,而致瘀熱內結,且氣陰虧虛。治擬凉血散瘀,益氣養陰。處方:水牛角30g(先煎),生地12g,白芍10g,茜草15g,槐花30g,地榆15g,茅根30g,黃芩10g,血見愁30g,蘇梗5g,陳皮5g,蒲公英30g,板藍根15g,旱莲草30g,黃芪30g,太子參15g。

二診:服药2周後,月經已止,皮膚瘀斑,繼用上法治療鞏固2月。

三診:患者月經明顯減少,下肢皮膚瘀點密集,色紫紅,舌同前,脈弦細數。辨為瘀熱內结、氣陰虧虛,再予散瘀涼血,益氣養陰。原方加赤芍10g,丹皮10g,景天三七30g,黃柏10g。

四診:下肢出血減少,皮膚瘀斑偶見,但血小板不升,舌同前,脈弦細不數。瘀熱內結不去,更耗傷阴精,原方加山萸肉10g,炙鱉甲12g,熟女貞15g,羊蹄根12g等清養、補益肝肾之品,為甘溫與甘寒配伍。五診:皮膚青紫瘀斑,舌脈同前,治擬調治脾腎,清化瘀熱。原方加黨參10g,枸杞子15g,菟絲子15g,杜仲15g。

六診:經過10個月治療,已無出血症狀,再以甘養溫化之品參入,原方加首烏15g,巴戟肉15g。血小板上升為34×109/L,再加重温養以化精血。原方黨参改為30g,菟絲子改為30g,加仙靈脾15g,川斷12g。再诊血小板38×109/L,再守原法,鞏固治療6個月,血小板上升為58×109/L,目前仍治療中。

  按:本案為難治性ITP,久病不復,由於長期藥物副作用,往往乏力氣短,頭暈肢軟,口渴尿頻,目衄齒衄,肌衄反復,瘀斑色紫,舌紫暗紅,苔薄膩或黃膩,脈細數或弦大數或無力,血小板計數低於30×109/L。黄教授認為這類患者因病程較長,長期服用激素,造成陰虛裏熱,或因失治,或因誤治,反復出血,離經之血成為瘀血,耗其阴精,導致陰虛火旺更重,成為陰精虧虛、裏有瘀热之證。由於本病氣虛血虧易治,陰虛裏熱難調,故成為難治之證。

  本例用水牛角、生地涼血清熱,茜草、槐花、茅根化瘀止血為主黃芪、太子參益氣,旱蓮草養陰為輔,因月经量多,不用赤芍、丹皮,以防动血。經治療後,月經减少,見皮膚大片瘀斑,離經之血即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祛瘀不能動血,故祛瘀與止血合用,治療時註意兩者主次與輕重。本病例側重於散瘀涼血,待出血癥狀控制後,因血屬陰,其本在腎,補腎治本,其火为標,瀉火散瘀治標,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火邪之勢已減,陰血漸得以恢復,然而,病已日久,陰精已虧,需得陽化才能化生精血,故擬參入甘養溫化之品,以求收效,經治血小板穩定升至58×109/L,再繼以調治脾腎,補瀉兼施,而不能單用溫補法,因為伏熱尚未盡除,腎水虧虛需緩慢漸復,瘀熱有待清化,故仍守補氣益精、調治脾腎、化瘀泄熱鞏固治療,以求疾病進一步恢復。

  小 結

  黃教授提出ITP出血紫癜以肝火傷絡為標,热在血分,火傷血絡;虛勞血證以脾腎虧損為本,熱伏血分,瘀血阻絡,本虛標實。治療首先辨明臟腑病位,分清虛實、氣火盛衰,治療原則為出血紫斑,瀉火治標、以制肝木,兼顧治血,虛勞血證脾腎同治,調水火氣血陰陽。

  難治性ITP以陰精亏虛、裏有瘀熱為病機特點,采用分阶段治療,調治肝、脾、肾三臟。對於出血癥狀明顯者,先用凉血清熱,化瘀止血,此為“止血”法。經過一段時间治療後,出血控制,逐步過度到調脾腎,用益氣健脾滋腎法治療,若裏熱較甚,可选加黃柏、蒲公英,治療上采用補虛清火相結合。后階段以健脾溫腎為主,兼用活血化瘀法,加水牛角、赤芍、雞血藤、丹參、益母草涼血化瘀,此為“消瘀”法。采用動靜結合,寒温兼施,調氣調血,補陰補阳,分清主次。黃教授還註重調达肝木,采用瀉肝清火、疏降肝木、扶正抑木、調肝活血等方法,此為“寧血”法,使氣血安寧,血寧則絡安。其次重視調節中焦,理脾化濕,以助生血,調治中州,以氣化精,有助精血化生。血小板減少雖為阴血受損之證,然血受於氣,化气可以補精,故滋陰與補氣同用,有助血生,此為“补虛”法。這些治療正合清代《血證論》中治療血證的“止血、消瘀、寧血、補虛”[2]之通治血證之大法。

【参考文獻】
  1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515.

2 裴正學.《血證論》評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8,56.

轉貼於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牛角麵包&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