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耆與北耆的鬩牆之爭

 

宋明燁

   中藥界曾經流傳過一個笑話,說有一批臺灣的中藥商到大陸最大的安國藥材市場參觀,有人問當地的一位藥材供應商:「為什麼大陸的中醫都用北耆,不用臺灣人所喜歡的晉耆?」這位供應商笑著說:「晉耆屬於紅耆,不能算是黃耆,如果不是臺灣人喜歡用,我們根本不種晉耆。」言下之意,好像是在嘲笑臺灣人不懂黃耆這味藥。

   現在黃耆這味中藥,最大的產地是在山西,山西簡稱為晉,那山西產的黃耆,不就是晉耆嗎?可是山西也產北耆,北耆照理說應該是出產於東北,然而北耆在山西卻佔了絕大部份耆田面積,剩餘的小部份就種了專門賣到臺灣的紅耆。難道臺灣人真的不懂黃耆?還是另有原因,拿了次等貨當寶貝?

   晉耆,也就是紅耆,它的原產地在陝西、四川與甘肅一帶,據說現在賣到臺灣來的晉耆,大部份不是產於山西,而是從甘肅運來,假稱山西出產的冒牌貨。更有趣的是甘肅現在也種北耆,一樣冒充山西貨。

   在植物的分類上,晉耆與北耆都是豆科植物,豆科植物分成了兩千多屬,晉耆是多序岩黃耆屬,北耆是膜莢黃耆與蒙古黃耆屬,可能是從陝甘蜀等原產地移植到山西之後,因為土壤的不同,發生了基因改變,再從山西移植到內蒙,成為內蒙黃耆。

   北耆(包括膜夾黃耆與蒙古黃耆)的皮接有白色的紋路夾雜在褐色之中,而晉耆則全部的外皮都是深褐色,把一大把晉耆捆紮成一束,會見到顏色偏紅,所以又名為紅耆。

   以現代的化學成分分析來看,兩者當然有一些區別,網路上討論北耆與晉耆的文章,都在強調北耆的活性比晉耆強,而且明白地表示北耆才是真正的黃耆,紅耆只是錯用的替代品。看了會讓人覺得臺灣人在這方面真的很傻,錯把馮京當馬涼。

   臺灣人不是一向都很聰明嗎?為什麼會這樣一錯再錯地錯到現在?而且錯到北耆在臺灣想買都買不到。其實從很多方面來驗證,臺灣的中藥界在藥物知識上並不是傻瓜,只是資訊方面不是很聰明,被人騙了。

   從外型特徵來分辨藥效,黃耆內部必需有孔,才能通氣,質地完全密實的黃耆,雖然看起來很漂亮,卻一點效果都沒有,根本不值錢。北耆的孔隙的確很大,往往在肉質的中央,有個明顯的大洞,洞的週圍又特別鬆軟,形成了若干小洞。紅耆的裂痕比較多,往往看起來好像比較破碎,不及北耆來得美觀。這是紅耆比較吃虧的地方。

   明代盧之頤所寫的《本草半乘雅偈》上說黃耆是「緊實若箭幹,皮色黃褐,折之柔韌如綿,肉理中黃外白,嚼之甘美可口。」清代康熙年間鄒澍所寫的《本經疏證》上說:「黃?根莖皆旁無歧互,獨上獨下,其根中央黃,次層白,外層褐。」晚清時周岩所寫的《本草思辨錄》上說:「黃耆中央黃,次層白,外皮褐。」從這三本書都說黃耆的外皮顏色是褐色來看,晉耆應該才是真正的黃耆。他們三人跨越了明清兩代,深入介紹了每一味藥的藥性,他們的說法有極高的可信度。

   如果認為這三本古書還不足以證明紅耆的身份,那就用經絡量測方式實際驗證,看那一種黃耆的效果好。這樣的驗證結果,既有數據,還可以反覆實驗,完全合乎科學的要求。

   北耆

   驗證時間:2012年9月29日晚間20:00開始

   驗證方法:以三錢北耆,熬煮30分鐘後,成100C.C.湯劑,飲用溫度約為60℃。

   驗證儀器:PHCS經絡儀

   服用前量測:
 

   圖中每條經絡的右線代表氣,左線代表血。左線的總合(圖中下部L的總和)為283,右線的總合(圖中下部R的總和)為288。血壓為135-67,心跳73。左線的血佔49%(左線總和除以左右兩線的總和),右線的氣佔51%(右線總和除以左右兩線的總和),氣略大於血。

   服用後15分鐘量測
 

   以服用前量測的數值為基準,左線血的部份降了31,是服用前的89%,下降了11%。右線氣的部份升了40,成為服用前的112%,增加了12%。

   黃耆的藥效在於補氣,此時左線總和為252,右線總和為323。血佔43%,氣佔57%(計算方式同上),顯然補氣見到了效果,比原來多了6%。這時右手的脈象變得浮大,而左手的脈仍在正常狀態,兩邊的差別很大。

   服用三十分鐘後量測:
 

   這時藥效隨著氣血已在體內走了一圈,使氣血產生了新的均衡。原先較盛的陽已產生了陰,符合陰陽互生的法則,左線的總和是345,佔46%,是服用前的121.9%。右線的總和是399,佔54%,成為服用前的138.5%。縮小了陰陽的差距,陰陽漸趨平衡,也使代表氣血總量的體能值出現提升,從原來的24增加到31。

   然而這時覺得臉部發熱,也興奮起來,血壓已?到157-87,心跳87,但感覺上不像一般的高血壓症狀,沒有頭暈、頭重腳輕及膝軟無力的感覺。

   三次比對:
 

   從上圖中可以發現,紫色的第一次量測,是受測者身體各經絡間比例與氣血的基本模型,心包、三焦、脾與膀胱四條經絡偏低,心、小腸與膽三條經絡偏高。黃耆的效果在於補氣,會讓原先偏低的經絡提高,當然原來偏高的經絡也因此而更高。第二次量測的綠線顯示,北耆已經改變了這個模型,只是藥效尚未完全發揮,也可以解釋為身體正在開始反應北耆的藥效,在所有臟腑重新整合能量時,重要相關的經絡會先出現暫時性的輕微虛衰後,再出現整體性的提升。第三次量測的紅線大約相同於第二次量的測模型,不同的是整條折線已向上提升。北耆為肺、心、小腸與腎加入了大量的熱,才會引起高血壓,但對於原來脾濕的宿疾,改變不大,這種宿疾就需要多次服藥才能改善。

   一般高血壓多由腎虛所引起,這時由於腎的能量也提高,不是腎虛,所以高血壓的感覺截然不同。

   晉耆

   驗證時間:2012年10月2日下午15:00開始

   驗證方法:以三錢晉耆,熬煮30分鐘後,成100C.C.湯劑,飲用溫度約為60℃。

   驗證儀器:PHCS經絡儀

   服用前量測:
 

   圖中每條經絡的右線代表氣,左線代表血。左線(L)的總合為320,右線(R)的總合為311。血佔51%,氣佔49%。血壓為133-66,心跳67。

   服用後15分鐘量測:
 

   同樣見到右線所代表的氣上升,左線的總合為342,右線總合為390。血佔47%,氣佔53%。氣升血降,都與服用前有4%的差別。

   以服用前量測的數值為基準,左線的總和升了22,為服用前的107%。右線的總和升了79,為服用前的125%。同樣出現右手脈大於左手,與北耆不同的是整體能量已在這時開始快速提升。

   服用30分鐘量測:
 

   三十分鐘後,也能夠呈現陰陽互生後的新均衡,左線血的總和為390,為服藥前的122%,右線氣的總和400,為服藥前的129%。血佔49%,氣佔51%。

   除了氣血的差距變小,出現陰陽平衡之外,還整體性地提高體能,從服藥前的26,已升到33。

   這時血壓:141-79 心跳66,只比服用前略高一點點,在正常的變動範圍內,沒有臉部發熱的感覺。

   三次量測的比對
 

   第二次量測(綠色線條),紅耆已經使肺經、心經與腎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北耆的效果產生得較慢。到第三次量測時,這幾條經絡又得到更多的能量。較奇怪的是原本應該也亢奮的下行經絡,膀胱經、膽經與胃經卻沒有明顯的改變。甚至胃經還呈虛衰狀態。似乎是紅耆在升的氣方面比較顯著,在降的氣方面,較為遲緩,大約在一小時之後,才出現較大幅度的提升。

   結論

   黃耆是把腎中的能量向上提升,也就是說,同屬少陰的心與腎,都會因黃耆而亢奮。《本經疏證》說從腎提升到心的能量,需要經過三焦經的輸送,不論北耆或晉耆,都會使三焦經的數值提高,原先亢奮的肝經因腎經能量的提高,依水生木的五行原則,很快就回復正常,一小時後,肝腎會同時形成很理想的平衡。

   黃耆在於補氣,北耆在服用十五分鐘之後,氣的部份只增加了12%,而紅耆在同樣時間內,氣的部份增加了25%。到三十分鐘之後,北耆在氣的部份增加了35.8%,而紅耆才增加了29%,變成北耆佔上風。可是健康的人應該是氣血平衡,疾病便是氣血失衡,越早達到氣血平衡,疾病才能及早痊癒,紅耆在第三次量測時,氣血的比例是血佔49%,氣佔51%,北耆第三次量測時,血佔46%,氣佔54%,還是紅耆比北耆理想。

   從網路上收到的資訊,都認為紅耆絕對不如北耆,然而臺灣還是都進口紅耆,為什麼不能改變?兩相比較之下,紅耆的效果並不明顯地比北耆差。有次有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上吐下瀉,以一劑附子理中湯治好之後,再加一劑補中益氣湯用的就是紅耆,效果非常理想,所以不必太相信大陸人說的話,紅耆不見得比北耆差,北耆能達到的效果,紅耆也都做得到,在實驗的三例中,紅耆辦不到的事,北耆也辨不到,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用了紅耆之後,不但藥效的發散比北耆快,而且較不會引起高血壓。

   紅耆的甜味比北耆高,因此有人認為糖尿病的人不能吃紅耆。但到目前為止,糖尿病患者,吃了紅耆血糖降低人很多,血糖升高的人很少。

   最後還是要提出一個良心的建議,就是用紅耆補氣時,若遇到上焦有邪火,也還是會引發高血壓,這種病人連補中益氣湯都不能多吃。所以黃耆在作藥膳時,還是不要用太多,而且不能用從大陸買回來的北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牛角麵包&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