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B>
感染是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結果。白血病細胞在繁殖過程中能產生一種酸性異鐵蛋白,該物質對骨髓幹細胞有抑制作用,加上化療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使用進一步加劇了免疫紊亂。因此,患者極易併發各種細菌和真菌感染,且較正常人易擴散和難治癒。
其表現為咽炎、口腔炎、肺炎、蜂窩組織炎、肛周膿腫、腸炎、膀胱炎等。特別是肺炎和胃腸道感染,可導致敗血症或膿毒血症,使患者全身發熱,體溫常常高於38.5℃,這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出血
白血病患者的出血發生率為67%~75%,其主要原因為血小板減少、白血病細胞浸潤小動脈、小靜脈使血管壁損傷及凝血因數缺乏和抗凝物質增多。
出血以皮膚淤點、淤斑、齒齦滲血、鼻出血最為常見。女性患者可有月經過多的表現。部分患者還可發生內臟或組織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時,患者可產生黑便或血便;泌尿道出血時,尿液呈洗肉水樣;視網膜出血時,患者視物不清,甚至失明;顱內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常可導致猝死。
貧血
約有60%以上的白血病患者存在貧血。貧血的原因是血紅蛋白的減少。由於血紅蛋白是血液中運送氧氣的主力軍,因此貧血時患者會出現一系列的組織和器官的缺氧症狀。
在早期,患者的皮膚黏膜呈蒼白色,尤其在手掌皮膚、口唇黏膜、瞼結膜等處最為顯著;患者自覺疲倦、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衰退、思想不集中;脈率變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多尿;月經不調和性欲減退等。貧血嚴重時,患者還可有低熱、水腫、蛋白尿等表現。
淋巴結和肝、脾腫大
約有一半以上的白血病患者可在頸部、鎖骨等處觸摸到腫大的淋巴結。腹部深觸診可觸及腫大的肝、脾,這在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中最為顯著。
當然,肝、脾腫大不是白血病特有的,如肝炎、肝膿腫、肝癌等可有肝腫大的表現;瘧疾、溶血性貧血、傷寒等可有脾腫大的表現。當出現肝、脾腫大時,應在充分檢查後與上述情況區分開來。
劇烈頭痛
當白血病細胞浸潤腦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時,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的異常。蛛網膜是顱骨骨膜內面的一層透明膜,它與腦組織表面覆蓋的軟膜之間有一定的腔隙,稱「蛛網膜下腔」。腔內的腦脊液,不斷地產生,又不斷地滲入血液,構成了腦脊液的迴圈。
當白血病細胞在蛛網膜增生時,蛛網膜下腔會發生狹窄,致腦脊液的迴圈障礙,引起腦積水。這時患者會出現劇烈的爆炸樣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若白血病細胞在腦的小血管周圍集聚,會導致小血管阻塞或出血性栓塞,患者不僅會頭痛,還可有輕度癱瘓,甚至昏迷。
肺感染
60%以上的嚴重白血病患者會出現白血病細胞的肺浸潤,常以併發感染為表現,如低熱、輕咳、咳痰等。
骨痛
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常見,又以兒童患者居多。其原因主要是骨髓腔內白血病細胞的增生速度超過血細胞向血液釋放的速度,白血病細胞在骨髓腔內聚集,導致髓腔壓力增加,產生疼痛。
骨骼的營養來自骨膜下的血管,當骨膜受到白血病細胞浸潤時,骨骼的血供遭到破壞,導致骨質疏鬆甚至分解,產生疼痛。
應用化學藥物治療時,大量白血病細胞在被殺傷時產生的代謝物質導致高尿酸血症,出現痛風性關節痛。
白血病患者可以有許多其他症狀,這與白血病細胞的浸潤部位有關。當機體出現異常的表現時,應及時與醫生聯繫,以便早期發現問題,採取治療措施。
白血病患者如何預防感冒
白血病患者因具有免疫作用的白細胞的功能發生紊亂,故機體的抵抗力降低,更易發生感冒,且恢復慢,較正常人易併發肺炎,是影響患者順利康復的重要因素之一。白血病患者預防感冒,主要有以下6個原則。
1.限制公共場所的活動:公共場所是人群聚集地。流感病毒、肺炎球菌等就寄居在人的鼻腔和咽喉部。它們會隨人的呼氣和唾液飛沫等排入空氣。
2.防止過度緊張和勞累:過度緊張和勞累可導致機體的代謝功能紊亂。疲倦和抗病力下降就是這種紊亂的結果。故勞逸結合,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非常重要。
3.加強個人防護:如根據氣溫變化及時添加衣服,每天用複方硼酸液漱口3~4次;碗筷煮沸消毒,每週1~2次。流感季節外出佩戴口罩等。
4.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天開窗通風2次,每次應在30分鐘以上,這樣有利於室內空氣的淨化。通風時白血病患者應待在其他房間,待室溫恢復後再回到原室。
5.定期為空氣消毒:在感冒流行季節,可預防性地以過氧乙酸或食醋等進行空氣消毒。
6.保護性隔離:當患者的白細胞數低於500個/微升時,機體防禦微生物侵襲的能力非常低下,即使平時不能使人致病的微生物,此時也會使白血病患者出現全身性感染。這時需給予患者保護性隔離,即將患者安排在一個相對清潔的環境中,以預防感染。
兒童白血病的症狀
白血病的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等到發現異常時通常已經太晚了,尤其是兒童,症狀會急劇惡化。所以白血病必須早期發現,早日開始治療。
●三大症狀 發燒 免疫力降低、反復感染、發燒 貧血 臉色不好、沒有精神、指甲或眼瞼裏面發白 出血 鼻子或牙齦出血難止,容易形成淤斑
●其他症狀 淋巴結腫大 關節痛 體重減輕 肝、脾腫大 腹脹 食欲不振 顏面神經麻痹 眼球突出 目眩或噁心(來源:天津教育出版社)
來源: 《自己是最好的醫生》
1/4/2007 8:49:07 PM